认知觉醒-2-焦虑的根源

今天读完了《认知觉醒》中作者关于焦虑的思考和总结,提到了焦虑的 5 种形式,包括:

  1. 完成焦虑:尤其是在当下工作环境中,牛马打工人每天被迫完成大量任务,被各种 Deadline 逼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还要经常处理来自老板们的打断,插入一堆高优先级事项。
  2. 定位焦虑:俗话说,“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”,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飞黄腾达,内心难免会觉得自己掉队了。
  3. 选择焦虑:对于很多个人规划或者说很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,我们经常会无法决策该先做什么,决策本身是一件很消耗精力的事情。
  4. 环境焦虑:尤其是对于人到中年,不得不面临各种家庭琐事的时候,想要深造技术或者搞副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。比如你打算静下心来写文章、发视频,却不得不临时被打断去收拾家务、辅导小孩等。
  5. 难度焦虑:例如啃算法、看论文,面对超过自己当前认知水平的难题,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时,自然会无比焦虑。

而《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》作者周国元对焦虑的定义比较简单直接,焦虑的根源是不确定性,尤其是在面对“百万美元问题”时,不管是公司决策还是个人规划,我们总是担心决策错误,但又无法掌控所有细节,面对这些模糊或者不确定性,就会产生焦虑。

结合周岭的 5 种不同焦虑形式,不得不佩服王小波的概括是真的非常到位,“人的一切痛苦,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”,可以同时涵盖上面提到的各种焦虑形式。因为发现跟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,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愤怒;因为选择太多,无法决策的迷茫;因为环境的限制而产生的无力感;因为任务太困难,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困惑,这些通通都可以归结为对自己无能产生的愤怒。

回到自己身上来,回顾过去,发现自己经常会陷入“间歇性努力”的困境,每当迷茫徘徊一段时间之后,总会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出改变,从而开始制定计划,健身、阅读、写作、编程、冥想等等,总感觉对于自己来说这些都非常重要,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,但经常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回到之前刷短视频、玩游戏的老路上。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耐心,急于求成,发现无法得到正反馈之后就顺从大脑趋易避难的天性,自动选择那些不需要消耗大量脑力的事情上。同时每次放弃努力还会让自己产生愧疚、焦虑不安,还不如彻底躺平来的痛快。

目前看下来,这本书非常契合自己当下的现状,先放下自己之前各种不成功的案例,别想太多,按照作者的思路实践一段时间。大不了再间歇努力一次 :)​